跳到主要內容

發表文章

目前顯示的是 11月, 2016的文章

人生無常

       真是老生常談 , 年逾知天命的年紀 ,卻老愛講給年輕人聽的話,倚老賣老,像是保重身體、注意安全、注意 ….. ,人生就是這樣,年華老去,才不斷提醒,健康不再,安全第一, ….. ,那可是年輕人一樣不缺事情,講給年輕人聽,喜歡年輕人聽,其實潛意識都是說給自己,卻是來不及的話。一旦失去,才知可貴,一旦擁有,忘了珍惜,這些難道是生存之道?競擇的結果嗎?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有一天我們重視、極力追求的事物,變得一文不名,相信有生之年,人人都會遇到。太陽一早升起,晚上落下,不管是人心或事物,都存在這樣的循環,擁有,從渴望成為事實,賦予種種想法,然後打從內心不經意地忽略,把自己當成獵人,卻忘記自己也會是獵物。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人生之所以無常,便是因為人生發生的事情難以預料,越是想要預料,越是發現自己內心難以掌握,無常便知是苦。內心的不安定其來有自,每一個人從呱呱落地開始,便面臨兄弟同儕競爭,環境越是惡劣,內心的不安定感越強,是內在本有,我們不清楚,誤以為他人無法捉摸,誤以為環境無法配合,一味希望外界改變,那是外求,外求存在的許多變因,因人而異,沒有止境。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 只要看清內心的不安定,接受內心的不安定,了解內心的不安定,我們終於可以平靜地看待他人、環境乃至一切事物的變化,有新的發現是必然的,因為那是令人雀躍的生命狀態。深知人生無常,我們透過內心與外境連結,所以知道,知是道門,與人生無常和諧,我們才懂得接受、品味、融入、忘我,對於生老病死、世間無常,我們因此多了一份坦然。

孤獨與寂寞

         孤獨是一個人 , 寂寞是不想一個人 。每一個人原本是獨立個體,但是內心渴望依賴,追求安全,那一分渴望、冀求,是原始本能,但是渴望的對象、冀求的安全感,不盡相同,我們生活上充滿毫不猶疑的動力,便是源自於此。比較有殺傷力的像是不斷購物的慾望,貪食的慾望,無止盡賺錢的慾望,使得社會上充斥滿滿過與不及的問題,恰如我們自心,種種想法,都在社會上一一呈現,這是寂寞現象,一種無法停止的追求,至死方休,有人說慾望無法被停止,但其實內在的慾望需要被理解。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 如果能夠知道內在之所以渴望,這樣的渴望便能夠被理解,進而釋放這一股能量,這樣的渴望動力便能夠被停止,或者說是收放自如的渴望。這時內在這樣的寂寞便嘎然而止,此時便能享受孤獨,享受自在。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 有句話說得好,水能載舟亦能覆舟,小時候的背景,最能凸顯老時的憧憬。像是小時候窮怕了,一心一意在賺錢,一旦有錢,也容易因有錢而出問題,因為執著崛起,也會因為執著衰敗,看看有些缺乏經驗,導致滿屋充斥回收物。內在的經驗,尤其是貧乏,造成一股人生強大追求的動力,一發動便難以逆轉,如果不能自我覺察,這股力量將持續到毀滅,這是內在眾多印記之一。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孤獨不會製造問題,反而有機會讓我們看清自己的愚昧無知,種種不合宜的作為,孤獨會凸顯問題,一些回想、意念,令我們容易看到想法的本質。寂寞會引發問題,也許您會說寂寞才是生活多采多姿的動力,但是如果一發不可收拾,看不到這股動力的緣由與來去,如何享受到多采多姿的自在呢?

談修行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為什麼要修行?天生俱足還需要修行嗎?那是因為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,生活有了疾苦,遇到挫折無法解決,進而因為煩惱,造成身心的問題,所以才需要修行,但是遇事後的修行往往攀緣,受到身心內外干擾,就像是身體有了病痛,心裡的想法也會不一樣,如此進退失據。嚴格來說,修行是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,進一步還要能預知問題、避免問題,所以可說是一種智慧的學習。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 佛家講四聖諦「苦、寂、滅、道」,因為人間疾苦,甚至有宗派是以苦行當作入門,可見「苦」是修行的重大因緣,從覺苦、知苦、解苦、滅苦入門,那真是好因緣,但是如果不是,而是苦上加苦、頭上安頭,那便是錯用修行,世間宗教為解苦而生,藉教修行也得巧遇明師,但明師難覓,心眼未開思不得,大抵來說,心胸開闊,非智即慧,令人心開意解,至少能解眼下之急。至於明師能否無私無我,安度生死之河,則非小輩我等所能論斷。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 因為煩惱,我們需要明師指點,所謂「迷時師渡,悟時自渡」,一旦走上智慧之路,便須自悟自渡,要知道這世間沒有真正的佛,所以世間的宗教,都是假定有「明師」帶領同修或教友走向智慧的渡口,那個渡口就是「自我了解」,像是喝醉的人要知道自己醉了,生病的人要知道自己生病了,知道自己的問題願意自己尋求解方,所謂渡口也就是了解自己的思維模式、思維根源、背景,了解自己生活上各種人生揀擇的依據、了解自己內心的欲求與好惡、了解自己內心的恐懼與負擔 … 等等,了解自己,如此我們才能夠看清楚,然後學會靜心、學會觀察、學會停止問題,這個道路就是渡口,就是智慧之路的起點。法國哲學家笛卡兒率先提出的哲學命題「我思故我在」,就是這個道理,「我思」的基礎是架構在「我在」之上,修行的本質回歸主體就是從「認識我」開始。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修行的困難在於我們學習智慧存在迷失,釐清迷失...

爬山(105.11.17)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今天送完小孩上學,特別請假與同好一同前往橫嶺山 ( 大雪山林道 27K) ,內心對爬山的好惡不置可否,我常常有矛盾的心情自問,為什麼要爬山?爬山很辛苦,為什麼可以當作興趣?每一個人面對壓力有種種個人排遣之道,爬山於我就有如此的味道。   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爬山活動很是熱門,少有機緣可以在平日請假爬山,一來可以避開熱門時段,二來獲得假日未有的平靜,難得還有同好,沿途天南地北無俚頭的對話閒聊,正好紓解平日工作的繁複與精細,但是更好的理由是爬山活動的過程,身心的洗鍊平時得未曾有。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爬山基本的條件,要有好的精神與身體狀況,還有攜帶種種個人用品,諸如雨衣、食物、飲水及保暖衣服等等,如此一步一腳印的背起行囊,臨舉步維艱的步道陡坡,邊走邊後悔,一到平台視野處,彷彿溺水浮木,如此貪戀人間繁華,一坐定便忘記起身,稍有蹉跎便落先後,體力佳者急起直追,毅力好的不敢怠慢,想像力好的自我安慰。終於,到了三角點,感動的感動,洩氣的洩氣,初來乍到的逐漸回復初心,回復平靜。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一些老山友,步履平穩,經驗豐富,一點也不覺刺激,走路時一步一步,調息調心,微調步伐,呼吸平穩。年幼山友,一開始便興奮非常,又跑又跳,一段時間便要休息,一休息便要很久。又有一些年輕山友,體力俱足,一路超車,不須休息,勇敢地與時間賽跑,雖辛苦卻值得。種種歷程,只要因緣俱足,人生差堪比擬。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 人生走來,像是爬山,沿路就是累、疲、苦,從頭至尾徹底走完,然後才能深切知道其中甘甜。如果我們一路坐車到頂往返,未曾經歷累、疲、苦,縱是偶遇人間畫境,也只得個皮毛,關鍵在行不在知,這...

為愛而活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日子飛逝,日常生活與工作,日復一日,至於充實或不充實,衡量的基準在哪裡?人生該當如何才算不虛度?許多事情的演化,最後剩下甚麼?是承諾還是傷口?是你的還是我的?是擁有還是放下?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男女之情,因愛而起,也因愛而滅,生滅之間,如何有愛!理解「愛」,不為己,為他,不為生,不為死,安心而已。感到充實,是因為覺未盡,情未逝,識不起而境未至。為自己,為擁有,則反之,因此而感到心靈空虛。為愛人、為小孩、為家庭、為社會,終生忙碌不喊累,那是愛,因為愛,我們學會為他人而活,也因為愛,我們身心不致受到貪婪束缚,身體得以減少負擔,心理獲得舒展,這其實才是健康的生命狀態,生命同時獲得滋養。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從愛人,從家庭,自此展開的充實人生,因為他人快樂而快樂,因為他人悲傷而悲傷,時間未曾留下「印記」,直到有一天,情況改變,聚散離合,物換星移,在在提醒生命的值得珍惜,此時想把握點甚麼,卻甚麼也不是!看得到,摸地著的,卻一點不能入心,人生搔不到癢處,便覺迷惘,耽溺在知覺、回憶中,無法自拔。     為愛而活,其實有更深層的意境,此愛無我,沒有目的,沒有方向,不拘泥氛圍,然後在生活、在家庭、在工作中能夠內心自在,這樣的生命狀態,每一件事情都是新生,每一個觀察都是啟蒙,就算是日復一日,工作與生活都是充實。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不要為愛而愛,追愛令人迷失自我,追愛是設限的,不要自解意境,因為追愛,我們容易貪求、遲疑與過份,使我們深陷期盼中。愛不是心裡所想,觀察世間一切的愛,享受著愛,我們獻上心中的最愛給最愛的人,我們自然為愛而活。

死亡課題

         對於親人離世 , 我有切身之痛 , 過程中那是一段刻骨銘心 , 不堪回首的日子 , 對於身歷死神降臨 , 每一個人內心解讀想必也天差地遠 ,有人因此縱身犬馬,有人閉門索居,有人放棄所有,也有人珍惜擁有,凡此種種,端看自心所向。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內心實在不願記住死神那一天的降臨,我的父親在民國 91 年去逝,一切來的很快,此之前的半年還時常到大坑步道,之後肚子痛到臨走約莫半年,大抵都在醫院度過。老人家比較嚴肅,對於死亡也比較坦然,畢竟年長遇到的死亡案例也較多,父親對於病痛的態度一直到面對死亡,心境轉折頗大,於我而言是非常深刻的學習,歷時既久,也比較能平心靜氣來回想。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關於一年多前老婆的離世,至今仍難以消受,我的 FACEBOOK 、親友的聯繫也幾乎停擺,甚至家裡的一切;她的氣息、衣服、櫥櫃、擺設 …. 等等,都有她的影子,極力想保有一切,卻眼睜睜看著這些事物,隨著內心紓解而一點一滴流失。讓我對死亡有更深的體悟。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也許當下珍惜擁有挑戰最少、變動最少,也最容易接受。但是社會中,從眾多社會事件小至駕車的態度,在在受到個人內心對於「死亡」觀念的影響。「死亡」在內心是一項印記,揮之不去,因為內心對於死亡小小的看法,反映到個人生活態度、家庭觀念乃至社會文化、信仰、價值觀等,這些都是個人在面對死亡之後,所選擇的結果。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一個人一生會因為內心留下種種印記,造成種種既有影響,尤其是「死亡」印記,那是必經過程,重要的是,我們的內心是如何在發酵?如何在作撿擇?展現的又是怎樣的光景?想想老婆早走了就算幾十年,對石頭而言那是九牛一毛,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