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到主要內容

談修行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為什麼要修行?天生俱足還需要修行嗎?那是因為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,生活有了疾苦,遇到挫折無法解決,進而因為煩惱,造成身心的問題,所以才需要修行,但是遇事後的修行往往攀緣,受到身心內外干擾,就像是身體有了病痛,心裡的想法也會不一樣,如此進退失據。嚴格來說,修行是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,進一步還要能預知問題、避免問題,所以可說是一種智慧的學習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佛家講四聖諦「苦、寂、滅、道」,因為人間疾苦,甚至有宗派是以苦行當作入門,可見「苦」是修行的重大因緣,從覺苦、知苦、解苦、滅苦入門,那真是好因緣,但是如果不是,而是苦上加苦、頭上安頭,那便是錯用修行,世間宗教為解苦而生,藉教修行也得巧遇明師,但明師難覓,心眼未開思不得,大抵來說,心胸開闊,非智即慧,令人心開意解,至少能解眼下之急。至於明師能否無私無我,安度生死之河,則非小輩我等所能論斷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因為煩惱,我們需要明師指點,所謂「迷時師渡,悟時自渡」,一旦走上智慧之路,便須自悟自渡,要知道這世間沒有真正的佛,所以世間的宗教,都是假定有「明師」帶領同修或教友走向智慧的渡口,那個渡口就是「自我了解」,像是喝醉的人要知道自己醉了,生病的人要知道自己生病了,知道自己的問題願意自己尋求解方,所謂渡口也就是了解自己的思維模式、思維根源、背景,了解自己生活上各種人生揀擇的依據、了解自己內心的欲求與好惡、了解自己內心的恐懼與負擔等等,了解自己,如此我們才能夠看清楚,然後學會靜心、學會觀察、學會停止問題,這個道路就是渡口,就是智慧之路的起點。法國哲學家笛卡兒率先提出的哲學命題「我思故我在」,就是這個道理,「我思」的基礎是架構在「我在」之上,修行的本質回歸主體就是從「認識我」開始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修行的困難在於我們學習智慧存在迷失,釐清迷失緣由,溯本清源,然後對於智慧的道路才能清楚明白,佛家云:「一悟至佛地」,「如來正因地」,但那是非常不容易的因緣,試想每天遇事揀擇、看法,甚至是對於經文、教義的解讀,人人各有不同,在在受到「我在」干擾,就算是同修或教友也心思各異,多數在一起也只是感覺契合、互相取暖罷了。


     依目前各方呈現的教理與教義,我覺得「心理諮商」的訓練是很好的明師法則,由同理心、覺察、引導等方法,讓迷途的人找到出路,由外而內的訓練,再由內而外的修練,這真是走到「渡口」的捷徑,古云:「學然後知不足,教然後知不究。不足,故自愧而勉,不究、故盡師而熟。由此觀之,則教學相長也」,就是這個道理。而渡口之前的一切,也只是為了「明白」二字而已,因為明白使人心境開闊,廻望人生,問題不再是問題,挫折不再是挫折,甚至生死大事,猶如憨山大師所說:「迷之,則生死始,悟之則輪迴息」。

留言

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

南竿機場漫步靜心

今天晚上南瑪都颱風形成,陣陣的海風,在星光熠熠的夏夜,飛快的白雲時而掩過星空,頗有ㄧ股山雨欲來的涼意 。 獨自悠閒的沿著機場的公路,昏黃的燈光,搭配寬廣的水泥路面,蜿蜒疾速的匍匐在青山岩塊間 。 經過酒廠然後是氣喘呼呼的上坡,到了稍稍的緩坡,又是ㄧ段極速的下坡,所幸在公路一側,還有人行步道可以悠閒,於是我們在漫步間,還可以從容的眺望福澳港,三三兩兩的親子或是朋友,繞著操場,左邊的濱海步道,斜削過錯落的山丘,右腳下ㄧ波波的浪潮,衝進港灣,節奏不絕的拍岸聲,不變的來來去去。 我將注意力轉回到自己的身體,不同的路面,不斷的改變我雙腳著地的姿勢,海風吹襲著身體散發的熱氣,夜色調整了我的心情,敏感的雙手、微脹的手心,舒暢的感覺告訴我,原來所謂的「世外桃源」,不在外界環境的變化,而是內在我們是不是能夠在世俗間縱放有餘,使內心不會受到任何的干擾,而能專注享受於身心的精采幻化,在這諾大的濱海的步道上,盡情的享受自然之力的那種 ” 虔誠 ” 。 所謂的 ” 虔誠 ” ,很難形容:就像是海浪,受到的風力越大,越是激盪,沒有風的時候,也呈現另ㄧ種風情。就像是路上大大小小的草蜢,有些是奮力的跳躍,有些飛躍在草叢間,有些在路上就被壓死了,它們並不需為死亡哀鳴,彷彿生死來去就是ㄧ種儀式。這種 ” 虔誠 ” ,又像是原本自然界原有的存在,那麼的理直氣壯,那麼令人動容,在心海深處,我們竟然是無力為之。

大坑5之1順走頭嵙山謬思 (105.11.28)

         一早下班 ,好友一行 5 人散步大坑 5 號步道,從中興嶺停車後出發,穿越農園,尋右上階梯沿著密林步道,陡上直達稜線黑松亭,至少 3 人合抱樹圍青蒼茂盛的黑松,集結在岩縫上,綠意盎然頗有幾分古意,山上 PM2.5 空污較少,稜線上視野極佳。一到亭上泡上一壺高山茶,逆風蕭瑟,涼意一時沖蝕殆盡。此行是在工作單位分拆後,難得的一次沒有壓力的健身之行,遙想多年前大家黃昏打籃球的況味,對照今日大家年逾 50 的體力,怎不令人懷念!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首先宗 SIR 剛從澳洲單車回程,因為同伴摔車而受到很大驚嚇,藉此行程緩和中。陳 SIR 退休活力十足,遷就團員體力,勉力以此簡易步道作陪。曾 SIR 剛下高鐵,手機不慎摔壞,為了本行程還準備了 GORETEX 登山鞋,重要的是數月前作完心臟支架手術,為了控制心跳不致太快,內心忐忑。林 SIR 山林好小子,百岳、釣魚、工作外加墾荒,遊刃有餘,樣樣精通,此行也是配合老友行程。至於在下,上班工作滿檔,剩餘時間家庭生活,爬山健身以請假爭取時間,這樣平日走走小山,已然愜意。此行 5 人 5 種心思 5 種需求,可謂一大賣點。所謂兄弟爬山各自努力,雖然一起上山,途中各自心思尚須獨自面對。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時常我們對於眼前發生的事物,多抱持著幾分想法,幾分心情,幾分期待,而且可說是同時發生的複雜情緒。旨意爬山運動,藉機老友小聚,時間、家人可以配合,於是上網么喝即刻成行。一件事情發生也是如此,條件俱全,自然發生,問題產生也是這樣,起心即呈現果報,表面上各有所思,眼下之意雖同,反映出來的便是不同風貌,卻也離不開各自心情,離不開各自問題。爬山的時候可以不帶心思,不帶心情,沒有期待嗎?遇到問題的時候可以在沒有害怕恐懼的時候尋求解答嗎?有或者解答也是問題的一部分,我們可以更大的視野來看問題嗎?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在下我爬山體力普通,爬大山通常需要 ” 丹木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