為什麼要修行?天生俱足還需要修行嗎?那是因為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,生活有了疾苦,遇到挫折無法解決,進而因為煩惱,造成身心的問題,所以才需要修行,但是遇事後的修行往往攀緣,受到身心內外干擾,就像是身體有了病痛,心裡的想法也會不一樣,如此進退失據。嚴格來說,修行是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,進一步還要能預知問題、避免問題,所以可說是一種智慧的學習。
佛家講四聖諦「苦、寂、滅、道」,因為人間疾苦,甚至有宗派是以苦行當作入門,可見「苦」是修行的重大因緣,從覺苦、知苦、解苦、滅苦入門,那真是好因緣,但是如果不是,而是苦上加苦、頭上安頭,那便是錯用修行,世間宗教為解苦而生,藉教修行也得巧遇明師,但明師難覓,心眼未開思不得,大抵來說,心胸開闊,非智即慧,令人心開意解,至少能解眼下之急。至於明師能否無私無我,安度生死之河,則非小輩我等所能論斷。
因為煩惱,我們需要明師指點,所謂「迷時師渡,悟時自渡」,一旦走上智慧之路,便須自悟自渡,要知道這世間沒有真正的佛,所以世間的宗教,都是假定有「明師」帶領同修或教友走向智慧的渡口,那個渡口就是「自我了解」,像是喝醉的人要知道自己醉了,生病的人要知道自己生病了,知道自己的問題願意自己尋求解方,所謂渡口也就是了解自己的思維模式、思維根源、背景,了解自己生活上各種人生揀擇的依據、了解自己內心的欲求與好惡、了解自己內心的恐懼與負擔…等等,了解自己,如此我們才能夠看清楚,然後學會靜心、學會觀察、學會停止問題,這個道路就是渡口,就是智慧之路的起點。法國哲學家笛卡兒率先提出的哲學命題「我思故我在」,就是這個道理,「我思」的基礎是架構在「我在」之上,修行的本質回歸主體就是從「認識我」開始。
修行的困難在於我們學習智慧存在迷失,釐清迷失緣由,溯本清源,然後對於智慧的道路才能清楚明白,佛家云:「一悟至佛地」,「如來正因地」,但那是非常不容易的因緣,試想每天遇事揀擇、看法,甚至是對於經文、教義的解讀,人人各有不同,在在受到「我在」干擾,就算是同修或教友也心思各異,多數在一起也只是感覺契合、互相取暖罷了。
依目前各方呈現的教理與教義,我覺得「心理諮商」的訓練是很好的明師法則,由同理心、覺察、引導等方法,讓迷途的人找到出路,由外而內的訓練,再由內而外的修練,這真是走到「渡口」的捷徑,古云:「學然後知不足,教然後知不究。不足,故自愧而勉,不究、故盡師而熟。由此觀之,則教學相長也」,就是這個道理。而渡口之前的一切,也只是為了「明白」二字而已,因為明白使人心境開闊,廻望人生,問題不再是問題,挫折不再是挫折,甚至生死大事,猶如憨山大師所說:「迷之,則生死始,悟之則輪迴息」。
留言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