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00年學測考題論述朱光潛的<對於一顆古松的三種態度>,
內文是這樣說的:「假如你是一位木商,我是一位植物學家,另外一位朋友是畫家,三人同時來看這顆古松,我們三個人可以說同時知覺到這一棵樹,可是三人所知覺到的卻是三種不同的東西,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,他的形象隨觀者的性格和情趣而變化,個人所見到的古松形象都是個人自己性格和情趣的返照,古松的形象一半是天生的,一半也是人為的,極平常的知覺都帶有幾分創造性,極客觀的東西之中都有幾分主觀的成分。」
感佩於考官在填鴨式教育背後的啟發,難得不厭其煩的出現這樣沒有標準答案的考題,這使我聯想到生命不也是以這樣的形式存在著,沒有既定的流程,沒有標準的答案,甚至連對錯都不堪評論,人生經驗的一點點跡象,都可以透露出個人生命的廣度,儘管如此,在在都顯示出生命的各種面向,在我們處處抉擇的生活中,怎能不欣賞這樣多采多姿的生命現象!
每一個人一生都會遇到些許磨難,或許很小,或許很大,或許對自己看似重要,在他人眼裡卻不值一提。這些大小不一的感受成因於各種不同的觀點,這是學習的優勢但也是思考的敗筆,生命的存在本來是流動的、是創造的、是新鮮的、是有活力的、是寬廣的,但是因為種種的經歷所產生的偏見,侷限了我們的觀點,就像文中木商有木商的觀點,植物學家有植物學家的觀點,畫家有畫家的觀點,只因為我們投入了些微的感情差異而有了不同的結果。我們欣賞各種不同的人生、不同的抉擇,為這些願意衷情於一識一見而付出身命的人讚嘆不已,但也同時為之惋惜,看似矛盾,卻是實相!
留言
張貼留言